HOME ENGLISH 繁體中文
 
- 花獻春花 -
春花由來
春花材料
春花製作
春花種類
春花體驗
春花妙手
春花一現
春花夢露
 
春花由來

當前位置:春花由來

        春仔花由來

        艷紅欲滴的纏花(又稱春仔花),是台灣民間一項特殊的手工藝,也是台灣早期每個新娘在出嫁時頭上必備的髮飾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新娘的髮飾日漸翻新, 早期細緻典雅的纏花也從新娘的髮上逐漸消失,尤其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細心、有耐性的纏花手藝,在現代社會中更為稀少。

 

        早期的台灣婦女,將纏花製作作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,手巧者甚至把它拿到市集販售,當作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,但為了要降低市場競爭,製作手法由家族承傳,而且只由母傳女而不傳子。

 纏花主要分為「閩南纏花」還有「客家纏花」兩種,因為地域性的不同,各地都各自發展出自己的特色。

 

以下為不同地區發展狀況的闡述:

 

一 、閩南-春仔花

         纏花被閩南人稱為「春仔花」,通常用在婚嫁喜慶的場合,在婚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「春仔花」通常為3公分大小的紅花,婦女把它配戴於頭髮上,春仔花在傳統婚禮中,扮演了不同的角色,會配戴不同的種類的春仔花,較常見的有龜、百合花、鹿、石榴等基本樣式。大至來說,配戴紅色的春仔花通常是男方的女生家屬;而女方的女生家屬,除了媽媽外則是配戴粉紅色的;婆婆是配戴含有福祿的鹿形或代表福壽的龜形春仔花,新娘的媽媽還有新郎的祖母則是配戴「龜」,嬸嬸及舅媽配戴「五福花」,媒人則配戴「梅花」,而大部分的新娘都配戴「石榴」,含有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 早期的鹿港地區,春仔花用量非常大,許多婦女都加入了生產的行列,因此臺灣中南部地區春仔花的樣式大多為鹿港所製作的型式為主;而鹿港的樣式,又以當地施姓和謝姓家族為主;而春仔花在臺灣北部的樣式比中南部較為豐富,造型也更精緻,直到了工業塑膠花的出現,春仔花才漸漸被取代。

 

二、客家-纏花

         客家纏花是中壢、苗栗和新竹等北部地區的客家人特有的手工技藝,強調華麗的裝飾性,造型更是琳瑯滿目,就連昆蟲、水族等,都是取材的對象,應用的層面也比春仔花更廣,包括婦女的髮飾還有童帽上的裝飾,以及用在佈置空間的吊墜及燈飾,最常見是作為祭祀或典禮中的彩線纏花供品,也就是「供花」。一般來說,「供花」適用於廳堂中作為祭祀或供佛之用;燈飾、吊墜、髮飾等多是屬於婚嫁用品,和新房中需要的其他繡件同樣被列作新娘的嫁妝;而童帽則是幼童在生育禮俗中所戴的小帽。

 

三、金門-吉花

        金門地區將纏花稱為「吉花」,新娘所配戴的稱為「大吉」;金門人喜歡栽種「吉仔」,也就是石榴,因為石榴的色彩紅艷,果實多籽,所以除了外觀及名稱吉祥討喜外,也包含了「多子多孫」的意義。

 

        纏花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製作,製作也必須非常的有細心、耐心,在現代忙碌的社會中,纏花已逐漸失傳,我們應該要繼續傳承這項手工藝,讓人人都能認識與了解,現在的纏花,已經加入了各種不一樣的設計與巧思,嘗試各種大膽的做法,這樣的創新,使春仔花變成各式各樣的造型,例如:項鍊、胸針、擺飾等,並且運用在居家設計與服裝配件等,添增了許多時尚的元素與現代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