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因木材資源豐富,各類木質器具運用極廣,呈現多元的風貌,獨具特色,島內木雕系統有二:一為島內原住民的「原系木雕藝術」,一為來自大陸泉州、漳州
、福州的「漢系木雕藝術」。原系傳統木雕藝術中,各族群的雕飾紋樣,代表各族對世界的看法與信仰,記錄各族群的活動歷史與文化軌跡,
他們的木雕作品都具有實用價值,所以圖案的紋樣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發展,常出現蛇紋、太陽、壺甕、人形紋、鹿紋、山豬紋及幾何線條等十多種圖騰符號,
呈現各族群的藝術風格。
在清領時期,唐山師父在島內生根茁壯,帶進了中國傳統的雕刻技法與文化內涵,作品主要依附在傳統的廟宇、建築、生活器物等裝飾上,通常以精鍊成熟的雕刻技術,表現出圖像的繁麗精緻,來顯現雕刻藝師傅的技法高超、內容豐富的雕刻風貌。日治時期,日本不斷引進日式技法與式樣,發展了融合西洋式和日本式的裝飾雕刻或木工技術,樣式逐漸變化,風格較為樸素,日式欄間、箱形洋式家具、屏風、妝台、井波雕、建築雕刻等,具唐山與日式混合品味的雕刻,成為日治時期木雕藝術的特徵。
二次大戰後,木雕進入了工廠量產階段,電動工具的發明,快速縮短了雕刻時間,顧客的消費取向,控制了產品的風格,整個大環境的改變,使得傳統的木工業逐漸式微。1985年開始公部門介入文化
工藝,舉行「民族藝術薪傳獎」,對傳統工藝產生重大影響,學術界也進行傳承研究,又增加了木雕比賽及展覽活動,台灣木雕開始轉型,逐步細膩雕飾出符合本土風貌的內涵,不再限於廟宇需求,藝術木雕應運而生。
台灣木雕吸取了唐山雕刻的精華,又融合西洋、日式的風格,加上本身的地理人文環境,逐漸發展成臺灣獨特的木雕藝術,從實用的建築雕刻到膜拜的神像,乃至於生活器物、藝術木雕,無論是原系木雕或是漢系木雕,一一顯示出「木雕」藝術的廣博與精緻。隨著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,台灣木雕藝術的創作發展將是空前的開闊、人才輩出,形成一個嶄新的產業文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