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葛麗果聖歌》

初期天主教音樂

天主教會誕生於猶太民族地域,從舊約聖經得知。猶太人對音樂極為尊崇,因此在這新興的教會裡。無論是禮儀或是音樂,都直接的傳承猶太人的習俗。而音樂的發展,就從祈禱聚會中慢慢的展生,但是此時期並沒有將音樂記錄下來,只能從文字上的記錄尋找,並沒有歌譜流傳下來。 葛麗果聖歌 此名稱是來自拉丁文的"cantus gregorianus",英譯名為"gregorian chant",因教宗葛麗果一世而聞名,也稱為素歌或平歌(plainchant:plainsong)。葛麗果聖歌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,在於他是天主教最具代表性的歌曲。在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,雖然教會提倡各民族風格的聖樂,將拉丁文的葛麗果聖歌翻譯成各地的方言,但是在教會的中心-羅馬,還是常常使用這個歷史性的音樂。在記譜法的研究,音樂理論,副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都與其有關,即使到了現代以調式音樂以葛麗果聖歌作為基礎,以他的旋律作為主題動機,ex莫札特的周彼得(JUPITER)交響曲最後結尾的賦格,就是取自葛麗果聖歌的動機,白遼士在幻想交響曲也以"Dies irac"(末日經)作為終曲的中心樂思。葛麗果聖歌的曲式發展已經相當的完整,大多都是三段體的曲式,並由此發展成其他的樂曲形式ex小步舞曲、進行曲、奏鳴曲式。

葛麗果聖歌並不是教宗葛麗果一世獨立完成的,只是在他在位期間將所有的聖歌統合起來,並發行了一本antiphonarium(對唱詩集)因而得名。到14世紀時,教會裡面還只有葛麗果聖歌,雖然在音樂史上已經被副音音樂所代替,但是由他優美得旋律走向,還是被當時得副音音樂作為創作得基礎。

葛麗果聖歌的結構

葛麗果聖歌是一種忠實表達經文的歌曲,純粹為宗教禮儀而做,是實用音樂的一種,屬於單音音樂,調式音樂沒有樂器伴奏,也沒有小節線與拍子記號,完全是自由節拍,歌詞只限用拉丁文,記譜法為扭姆譜。

葛麗果聖歌的調式理論、形成基礎與中世紀的宗教藝術的表現有極密切的關係,中世紀的音樂理論是以古希臘文化和技巧為基礎,其中最有名的論著為包修士的音樂原理(De institutione musica)。8世紀時,查理曼皇帝的首相花拉高.雅古諾(Flacco alcuino)將葛麗果的調式分為四大類分別為1.doerian 2.phrygian 3.lydian 4.mixolydian此為正格調式,後來還發展成為變格調式,剛好在前面所提的四個調式再加上hypo。成為 hypodorian . Hypophrygian hypolydian hypomixolydian 每個調式都有其主音與末音。而正格調式與變格調式有共同的主音。

葛麗果聖歌在實際上的應用

葛麗果聖歌是天主教的禮儀歌曲,因此了解天主教會內主要的禮儀,對了解葛麗果聖歌並能有更大的幫助,天主教的主要禮儀有兩個分別為彌撒(mass)與日課經文(the office)。彌撒是天主教的祭天大禮,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重演,自古以來皆以祈禱、讀經、歌唱和正式祭典一起舉行。彌撒可以分為普通彌撒和安魂彌撒。普通彌撒分為主要的兩部份:固定部份(ordinary)常用部份(proper),固定部份不管在什麼慶典時節都演唱,而常用部份卻是依照教會年曆上的排定而改變。

常用部份(proper):

introit 進堂曲 graduale(階台經) alleluia(哈雷路亞) sequence(繼抒詠) commuino(領主曲)

固定部份(ordinary):

kyrie(垂憐曲) gloria(光榮頌) credo(信經) sanctus(歡呼歌) agnus dei(羔羊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