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是波?

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■黃鎮台  聯合報 2002.11.30

鈺柳老師註解 

要知道科學家怎麼看待電子需要一些想像力‥‥

宇宙萬物之構成,一直為人類各文明所深感好奇。像西元前八世紀,西周幽王時代就有「五行」為萬物始基之說。西元前六世紀,希臘米勒都學派(Miletus)認為是水、氣。西元前五世紀,墨家認為是由不能再行分割的基本單位,「端」,所構成(「非半弗      」則不動,說在端」);此與德謨克利圖(Democritus)的原子論類似。

現在,科學告訴我們,萬物是由分子所構成;而分子,則是由各種原子鍵結而成。原子的組成是電子和原子核。電子是「基本粒子」的一種。

二十世紀初,法國親王德布羅里在他的博士論文中,提出電子的「波─粒子雙重性」;也就是說,電子既像撞球,又像水波。

在人們的日常「經驗」和「語言」裡,粒子和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。就像立方體有邊長、而球有半徑一樣,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同時具有邊長和半徑的物體。

那麼,電子到底是「什麼」?這個問題,對於初次接觸量子論的人,總是在他們心中造成極大的困惑。

近代科學並沒有「解釋」電子的雙重性。要知道科學家怎麼看待電子,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。讓我們想像宇宙中存在著這麼一個奇特的星球,Z。星球Z祇有一個孤單的生命體,p;p沒有視覺。Z的所有無生物,其外觀不是立方形、就是球形。也因此,p認知上祇有「邊長」與「半徑」兩個概念。

p有兩個測量儀器,方形儀器測量的是立方體的邊長,球形儀器測量的是球的半徑。

當一個形狀為立方體的無生物置入方形儀器後,儀器的外壁會同步往外或往裡調整,直到四壁與方塊之間沒有任何空隙。儀器此時的邊長,就是該無生物的邊長。

如果再將該無生物置入球形儀器,則因為儀器的外壁無法與方塊密合,所以測不出無生物的半徑。換言之,一個立方形的無生物是沒有半徑的。

現在我們從地球帶來一團黏土。對p而言,黏土的「形狀」超越了他的認知範圍。不過,p還是嘗試使用僅有的兩個儀器來量測黏土。

p將黏土置入球形儀器,結果黏土被擠壓成一只圓球。所以,p說,黏土有半徑。p再將這只球形的黏土置入方形儀器,結果黏土被擠壓成方塊。所以,p說,黏土也有邊長。

這個現象,對p來說完全無法理解。因為,兩個不可能共存的性質,半徑與邊長,竟一併出現在黏土身上。P於是結論,黏土有「半徑、邊長」雙重性。至於黏土的「本質」究竟是什麼?p仍然不清楚。

p祇是以它熟悉的語言,描述它觀測的結果而已。

近代科學,就如同p的實驗,並沒有告訴我們電子是什麼?科學談的是「如何」,而不是「為什麼」。科學家的實驗顯示電子的行為有時像撞球、有時像水波,所以量子論說,電子有波─粒子雙重性。至於電子「為什麼」兼具這兩種特性,科學目前並沒答案。

事實上:即使電子不具波─粒子雙重性,而祇是一個我們日常經驗和語言所熟悉的粒子,科學對於「為什麼會有電子的存在?」也沒有答案。求助於宇宙論並無濟於事。以大霹靂模型為例,科學家說,大霹靂之後大約百分之一秒的時間,宇宙溫度降至一千億度,電子及其他粒子就產生了(S. Hawking);然而,又「為什麼」會有大霹靂的存在呢?

類似的循環論證也適用於像「生命起源」等問題。或許,從實證的角度來看,祇要科學對於自然現象能夠作出明確、可檢驗的描述和預測,事物之本質是什麼,已不是科學需要(甚至,能夠)著墨的課題了。


鈺柳老師註解

光到底是光波,還是光子?

電子是物質,是顆粒,為何會是波?

粒子性、波動性,兩個截然不同的性質卻並存於同一「事物」之上,令人百思不解!!!

關鍵是,科學家判斷物體具有什麼性質,根據的就是實驗。

科學家們發現,光在水中速度慢於在真空中速度,光具有干涉、繞射現象,在理論推導上這是屬於波動的表現,所以光具有波動的性質。

但是在光電效應,康普吞效應上,光卻變成一顆顆具有能量的粒子。如果以波動去解釋此二效應,絕對無法解釋實驗所得到結果,但將光假設成一顆顆具有能量的粒子,卻可輕易解釋實驗結果。

而電子,在解釋它為何可以穩定環繞原子核而不釋放能量時,(帶電粒子做加速運動會釋放能量),德布洛依以電子波的駐波解釋得到極為完美的結果。

記得瞎子摸象的故事嗎?瞎子們以他們的觸覺去瞭解大象,每個人依其觸摸到的部位,結合生活經驗判斷大象的長相,各認為是水管、柱子、扇子、牆壁、、等。其實,他們都答對了,也答錯了。

面對自然界萬事萬物,上至銀河系,小至原子核內部,我們試圖以有限的工具、有限的生活經驗,拼湊大自然這一塊拼圖。

學習的最大障礙是,我們的思考與理解受限於我們的生活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