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因斯坦

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1879-1955)分別於1905年和1915年,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,重新詮釋物理學的基本概念,修正了牛頓力學,取代了傳統的萬有引力理論,使物理理論的預測更為精確。愛因斯坦和牛頓是物理史上並列的巨人。

1905年是愛因斯坦一生中,也是物理史上的神奇年。愛因斯坦的超人智慧迸出了耀眼的光芒。以26歲的年齡,在沒有其他學術聯繫的情況下,一年內發表了三篇震撼物理學界的論文:光的量子說(解釋光電效應)、布朗運動(證明分子的存在)和狹義相對論(修正了牛頓力學)。其後的幾年內,愛因斯坦從一名沒沒無名的青年學子,一躍而為國際上知名的學者。歐洲各著名大學爭相禮聘。1912年,愛因斯坦很高興回到蘇黎世的母校任教,但不久後,他在德國科學界的力邀下,前往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。在德國的工作期間,他離了婚,後來另娶他的表妹為妻。

1915年,愛因斯坦又發表了一篇驚世的名作--廣義相對論,取代了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,對於物理學的理論發展和對宇宙現象的認識,有極為深遠的影響。1921年,愛因斯坦以解釋光電效應的光子說,獲得諾貝爾物理獎,成為世界性家喻戶曉的名人。這時德國的納粹黨興起,反猶太活動四處蔓延,愛因斯坦極感不安,憎惡當時盛行的軍國主義氣氛。1933年,希特勒掌握政權,迫害猶太人,這時愛因斯坦正在美國訪問,為逃避希特勒的懸賞暗殺,他定居在普林斯頓大學,成為高等學術研究所的教授。因為擔心德國納粹政府搶先造出原子彈,為禍世界,1939年,愛因斯坦應美國一些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的請求,寫信給美國羅斯福總統,建議集合科學界的力量,發展原子彈。這就是著名的曼哈頓計畫的起源。

雖然愛因斯坦曾主張製造原子彈,但他是一名熱誠的和平主義者,大力鼓吹以和平手段來解決國際間的紛爭。1955年,愛因斯坦在平靜中去世,享年76歲。